当前位置: 首页 -> 认识中医 -> 理论探讨

《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上) 刘长林

发布时间: 2014-11-19 来源:未知
摘要:

●人类文化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与客体相融,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讲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我是做哲学工作的,深深感觉到,自从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人了解自己本民族科学与文化最大的障碍,就是把唯物论哲学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谈不到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非得用唯

●人类文化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讲求认识活动的主体 与客体相融西方文化的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讲求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经过几千年的积淀 与发展,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

●我是做哲学工作的深深感觉到自从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人了解自己本民族科学与文化 最大的障碍,就是把唯物论哲学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谈不到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非得用唯物论哲学来框架和研究中国文化和 中医学 那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到一个扭曲的错误的道路上去,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 髓,也不可能理解中国人说的那个“气、那“道”是什么。

世界万物有很多层面,而方法和路径永远是具体的、有限的。 一切认识方法只与世界存在的某个层面某个特殊领域有对应关系用具体的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世界的某一具体层面或具体领域而不能进入其他层面或领域世上没有万能 的方法,一切科学方法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

那么《内经》用是什么方,走的是么道路?的是哪个面?与西科学、西学 不同在哪里?

中国文化的主流内经》认识世界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项原则: 一是“天下随时二是“道法自然;三“立象尽意。 这三原则决定中国传统思想原点“以时为正,其关注认识的层是事物的象层面,是发现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 以时为正——天下随时《内》以阴阳行为“道,为根本理,而阴阳行的实质昼夜四时这使中医成 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中西文化各有自己的原点时空选择是决定文化性态的原始出发点时空选择决定文化和科 学的走向。

发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属于空间文化诞生于黄河长江流 域的中华文化则具有突出的时间特征属于时间文化空间文化和时间文化是对人类生活影响最 大的两类文化,其他种类的文化,则介乎二者之间。

时间和空间是万物的两种最基本的性质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时空统一不可分 割但是时间和空间又是两个相互分别各有自己独立意义的方面当人们面对世界的时候不 可能时空并重而必定有所选择或以空间为本位从空间的角度看待时间和万物的存在或以 时间为本位,从时间的角度看待空间和万物的存在。这两种态度和做法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人类都是必要的有益的不可避免的之所以有这两种选择是因为人的思维和感知在同 一时刻只能有一个注意中心因此在对待外界事物时或以空间为主或以时间为主种 作法只能分别进行,而不可能体现在同一过程之中。

人类文化正是这样被分成了两大源流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偏向于以时间为主西方文化的 主流则偏向于以空间为主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与发展就形成了中西两种性质不同却优美对称的文化形态。 中西文化的时空选择不同 中西文化不同的时空选择可以用这两种文化主流的全部表现来说明这里只能择其一二以示之。 西方:在哲学上,从古希腊至现代,西方有着重空间轻时间的传统。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们在创建学说时很少讨论时间问题而花了好多气力争辩有没有虚空比如原子论的创建人德谟克里特坚持主张一切事物的始基为原子和虚空而原子永恒不 变,没有时间属性。

对西思想影响大的柏拉,认为空是神创造界时所使的永恒“,存在于世 界之先,像是一个母体,时间只是神创世界所用永恒模型的运动影像,当然在永恒之外。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时空理论以动力学为基础他肯定了时间的客观 性真实性和永恒性但是他强调空间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而时间本身不是运动时间不 过是空间位移的计量亚氏的时空观一直影响至今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视时间为空间的第四维。

西方传统艺术以表现审美对象的空间美为主要目标其传统绘画的基本技法“光影”和“透 ,以造成强烈的空效果,而牺牲时间代价。西人喜欢的静态美。国传统艺, 以“气韵生动”为灵魂,力求展现生命韵律之美,即音乐流动之美,主张美产生于刚柔、进退、 开合动静虚实往来消长等阴阳关系有节律的推移故重传神而不重形似中国人喜欢的 是动态美。气韵就是生命,流动之美就是时间之美。

在科学方面欧几里德《几何原本被公认为西方科学思想的源头其公理演绎式的逻辑 思维形式一直影响着西方学术的发展。

西方最发达的学科是物理学牛顿力学电动力学相对论量子场论等都主要是研究空间 属性近现代西方科学的最大成就是对物质结构的研究物质结构系事物的空间本质现代系统 科学虽然将关注的重心转移至时间但所采用的方法和立场仍然是以空间为本位的西方的生命 科学、进化论、各种史学理论几乎皆如是。

中国:华夏古代学术从“观象授时”起始,很早就形成了“以时为正”的观念。 中华学术的源头《周易。如王弼“夫时也爻者适时之变者也“是故,卦以存时爻以示变”(易畧例易传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随·盈 虚,。”·》)“终乾乾偕行。”《文》)“先以茂万物。”《无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变趣时者也《系辞下)六十四卦所揭示的正是自然与人事的时间历史规律,其核心思想可用“与时偕行” 四个字来概括。

中国古人视宇宙为生生不息的大化流行,而不是既成万物的并列杂陈。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四象生。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道,强为之名‘大大曰逝,逝曰远远 曰反”。子》第 25 “逝,远反”指时间过程,意谓“道”就是不断逝去的时间。

中国古代天文学十分发达天是自然界的最高概念和总称其直接的显现是空间但中国人 对天的感受“时,称“天时天时带动地利中国天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测算历数截止到太 平天国,中国政府颁布的历法达 102 种之多。秋时测定 阳的回归年为 365.25 ,只比实际 多 11  1秒,比西方早了 500 。中国传统农学取得辉煌成就,注重农时是其第一法宝。

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中国人偏重从演生的角度去理解各类具体事物。 孔子“君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中道即时道孟子圣之时者也。孔子 之谓集大成”(《孟子·万章下

《内》以阴阳行为“道,为根本理,而阴阳行的实质昼夜四时这使中医成 为真正以时间为本位的医学。

《内经以时间为本位把人和天地万物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命过程其直白而集中的表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 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 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本始表现昼夜四时四时阴阳是天地大统所显示来的时间《内经》以时 阴阳为人和万物的根本可见是要从具体的时间过程研究人与万物的死生沉浮终始等一切变 化规律。要注意的是《内经》顺从时间显示出来规律,如夏秋冬、夜白日等视 为“得道这就表明内经》之“道”的实质是时间,是时间的根本特性与规律。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过程整体势必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 空间的特性是并立和广延 空间的特性是并立和广延空间可以切割占有只能分享不能共享在空间范畴内主体与客体之间显示差别和排斥,这决定了西方传统的主客关系采取“对立”的形式。 诚然认识活动须主体与体“相对。但是相对不同的形,不同的质。主客相对”既可表现为“对立“控制也可表现为“合一”、相融。 西方传统所采取的主客对立只是相对形式中的一种突出了相互排斥性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占有和宰制。 这就决定了西方人在认识过程中主要采取抽象方法分析方法公理演绎方法以及限定边界条件的实验等方法对客体实行预设定格抽取和控制其所形成的概念和理论不可免 地要割断对象的整体联系和流动过程因而必定要透(宰制现象到现象背后去寻“本质”——事物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 在自然科学领域所谓事物稳定的内在联系大多表现为构成事物的物质实体和物质实体之间的关系所以沿着主客对立的认识路线前进势必要走向还原论将整体还原为部分认 识的重心就在把握运动着的物质和物质如何运动如是无疑能够取得相当的认识效果但是这 样做的结果,就把丰富、生动和个别的外部联系、各种不稳定联系、与认识主体的联系忽略了, 即现象丢失了。

时间的特性是持续和变易 时间一维不可回逆不可切割不可占有只能共享不能分享在时间的范畴内体与客体之间显示统一与平等的关系。这决定了中国传统贯穿着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牢固观念。 时间存在的客观基础系事物的变易。 没有变易则无时间但是光有事物的变易还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要将时间概念和变易概念作适当的区分万物都在变易并不意谓它们都有时间时间一定包括过去现在和 将来三个要素而且惟当将三者统一起来才成为时间所以过去现在和将来必须相对于 某一认识主体的当下并被该主体综合成一个整体过程这时它们才能成立才能存在也才有 了时间因此只有具备记忆和预想能力的主体才有时间时间只存在于有生命之主体的认知和 行为之中而记忆是由记和忆结合起来构成的石头上可以留下痕迹但石头有记而无忆故石 头只有变化,却无所谓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石头的现状,探寻它的过去,那是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