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认识中医 -> 理论探讨

《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中) 刘长林

发布时间: 2014-11-19 来源:未知
摘要:

可见,时间有其客观依据,即事物的变化,但同时不能离开主体的感受、内省和实践。所以,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时间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人在观察客体时,总会把主体融入。因为没有主体的融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既然时间离不开感受,而感受本身正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因此越是深入感受时间,在时间中观察世界,就越会与客观世界融合。而且,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

可见时间有其客观依据即事物的变化但同时不能离开主体的感受内省和实践所以, 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时间本身就是主客观的统一中国传统思维以时间为主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人在观察客体时总会把主体融入因为没有主体的融入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时间。 既然时间离不开感受而感受本身正是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因此越是深入感受时间在时间中观察世界就越会与客观世界融合而且时间一维朝着一个方向驶去是不可切割分立的程整体。因此,以时间为主看待事物,又势必形成和强化主客偕同、万物一体的观念。这就表明,天人合一、主客相融与以时间为本位的时空选择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对中国意象思维的误会近人在西学影响下对中国意象思维的误会莫过于认为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思维方式等于抹煞主体与客体的分别因而不能再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活动至多只能帮助人们进入一种澄明之境一种高远甚至神秘的精神境界于是中国原本没有或缺乏科学思维的说法盛行这种误解一定要匡正。

事实上天人合一主客相融不仅不排除二者之间原本存在的分别与相对而且始终以此为前提。

试想没有二者的分别与相对如何谈得到(它们的相融与合一?其实“合一“相融的同时就已经将分别与相对包含于其中了而且世界上还从来没有人能做到与天彻底无分别的合一道学佛学修行的目标是与天道与自性法性相合一可是无论老庄还是诸佛菩萨,都始终保存着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名号,这就说明还有分别。

重要的是须要明确,天人合一中所保持的相对与分别在本质上与空间思维中的主客对立不同它们是一种以协调统一为主导的相对一种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分别而且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水平。它们都属于主客相对的另一种形式。

因此天人合一主客相融不排除主对客体有,有“取”——仰俯察,近远取“观是观察“取是选取比较和归类。从“仰观“俯观近取可见主体显然是把认识对象——天地万物包括自身置于与自己相对的一边否则就无从观取如果以为天人合一主客相融就等于完全取消主客的分别与相对从而不可能发展认识论不可能产 生科学思维,那显然是一个大误会“观”和“取”就是《周易》所概括的基本认识方法。

但是注意《周易》所说的,是以尊客体为前的观,而是实验观。控制边条件的实验观察,是不尊重客体的,是以控制、宰制客体为前提的。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两句话合起来,堪称天人合一之经典表述。 这样的主客关系要求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做预设不干预切割控制客体完全尊重事物本来的生存状态然后观察其自然而然的变化找出其自然变化的法则中医藏象经络辨证施治、药性归经理论,其中许多的内容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概括出来的。

在尊重和不干预的前提下,生化万物;认识、辅助、赞化万物,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就是“顺“因”、《内经》说“未有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师传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 逆之则乱《素问·气调神间不可逆转万物的生化只沿着一个方向前进故依从时间之道把人和万物看作自行生化自为自治的主体《内经》治”的根本原则“顺,即赞化即辅赞人与万物的自为自治《内经“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素 问·五常政)此语可视为贯穿中医诊治的全过程。

中国哲学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气” 气是《内经》的核心概念。 不讲气就没内经也没有中医气的问题很深奥很复杂我知道得很少只能说:气是实在当天人合一主客相融达到一定高水平的时候就有可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就能够一定程度地了解它一定程度地支配它而用主客对立的方式把天地万物视为在我之外的纯客观对象,就不可能发现“气

我认为气和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实在气可以转化为物质但气与物质有本质的区别宇宙之元气是一个不可分割“既细无内又大无外的无限整体所以气没有主客之分而物质可以分割它存在于主体的感觉之外故既不能细无内也不能大无外元气无形无分别无边界是虚体而物质有形有分别有边界是实体元气除去是实在这一点以外没有任何规定性物质不仅是实在同时还必定具有其他一些规定性所以它不“细无内也不大无外。 因此气不属于唯物论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前提是它以主客对立的方式认识世界。 国人误解本民族科学与文化的障碍 我是做哲学工作的深深感觉到自从西学东渐影响中国人了解自己本民族科学与文化最大的障碍,就是把唯物论哲学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唯物论哲学只是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不能以偏赅全。 作为一个流派能够存在当然有它存在的道理而且它作为一种哲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既然是一个流派就是一偏,就不是大全。它绝不是认识宇宙的万能的方法。 唯物论和唯心论尽管打架打了上千年,但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在一个根本点上是完全一致的。在哪一点上是一致的?就是主体在对待客体的时候都采取对立的立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谈不到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非得用唯物论哲学来框架和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医学 那就是自己把自己引到一个扭曲的错误的道路上去,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不可能理解中国人说的那个“气、那“道”是什么。

唯物论的积极作用主要在经典力学时代。

就是文艺复兴以后到 19 世纪末之前的自然科学,物理学,它们比较一致。19 世纪末,物理学发现,物质可以转换成能量,唯物论就难于解释。2纪,当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出现的时候, 唯物论已经不能适应因为唯物论要求纯客观的东西它要把主体跟客体严格地分别开来这是它的前提可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表明对微观物体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即粒子性和波动性不可能同时获得准确的数据就是说对微粒子的观察结果与认识主体采取的方法 和手段密切相关。

测不准原理证明把主体跟客体严格区别开来是不可能做到的至少在微观世界是这样相对论其实也是这样相对论认识世界特别强调主体的状态当认识主体处于高速运动接近光 速的时候时间就变慢空间就变小说明时间跟空间不是绝对客观的它跟主体的状态有关系。 所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出现以后前苏联的唯物论哲学家们齐上阵大批它们是唯心论的反动的 错误理论。当然最后,不得不败下阵来。

后来就是遗传学说唯物论只允许用某种物质存在作为最后的根据来解释世界而基因遗传学认为,遗传过程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的控制过程,所以唯物论就不能接受了。

再到信息论和控制论控制论不考“机器零件是由什么物质材料构成的它考虑的是关 系。所以苏联的哲家和学者也曾大力判控制论“反动的心理论。控制论创始维纳说“信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就是,信息具有与物质同样的独立意义。

《内经》用“气解释生命解释治疗,而“气”在很多情况下就只代表一种正常或不正常的调控关系,起承载和传输信息的作用。

可见唯物论的基本结论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认为唯物论是绝对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如果坚持这个,那中医学就难于生存,就非走样不可

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现象和实体的界线是相对的是为了说明不可将现象与实体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其实这些界线都是以人为本位划定的如果从无限宇宙的角度来看则没有现象与实体,内在与外在,稳定与不稳定的区别。因此同样可以说,现象也有本体意义。

现象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遵“法自然的原则尊重和不干预认识客体我们面对的就是现象顺遂事物的自变化来认识事物的运动规律就不能破坏现象而且认识所指就是现象本身就是要把握物现象层面的规律。

《易系辞“观象于天“立以尽意《内经素问》有“阴阳应象大论。他们所说的象就是现象就是主张观物取象并以象的形式或意象性概念来概括和表述现象层面的规律“阴阳应象大”的篇名其论述告我们,阴直接与现相对应,对现象本的 概括。阴阳表达的是象,它作为概括,不是抽象的概括,而是不离开象的概括。

我们所说的现象是指事物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变化的呈现从内涵上说现象是事物自然整体功能信息和各种关系的表现从状态上说现象是一个过程是事物自然整体联系的错综杂陈,充满变易、随机和偶然。可见,现象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

现象与本质间的关系与作用是多样的 空间可以分割而且只有分割才能显示空间的特性因此取主客对立的方式把对象首先看作是一个空间的存在,那么事物作为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事物的部分决定事物的整体。 所以认识事物就会以分解还原为基本方法也就必然会主张透过现象寻找本质所谓透过现象, 就是排除和避开现象中纷繁杂乱的随机偶然的联系将瞬时变化的联系加以拨离或固定从中提取出某些人们关注的要素,在加以控制(非自然状态)的条件下研究它们之间的因果必然性。

现象既然是事物的自然整体层面就不像西方传统哲学所说的那样“实体的被动的、 附属的存在,没有任何积极价值。

首先看无机的物质存在由单个或少量无机物体发生的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其所呈现的象和承担运动过程的实体之间具有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然而大数量无机物体的整体运 动如大气环流地质变迁自然灾害太阳系小行星带的运动分布等由于参与运动过程物体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关系复杂不确定因素无法预测使得这些运动的现象与实体之间难以找到确定的对应关系现象层面的独立意义变得明显不可能单纯以其实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来说明和测定这一类运动的变化情形在很大程度上这类运动的现象要由现象本身来解释难于由产生现象的实体构成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