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认识中医 -> 杏林撷英

郭玉

发布时间: 2023-03-14 来源:未知
摘要:

郭玉(约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直隶绵州志隐逸》卷41),涪翁“所居处为渔父村”,“在涪城东四里”(《三台县志·方使》卷9),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

郭玉(约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直隶绵州志隐逸》卷41),涪翁“所居处为渔父村”,“在涪城东四里”(《三台县志·方使》卷9),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后汉书·方伎列传》)绵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将涪翁列入南山十贤堂,又有“涪翁山石刻”、“汉·涪翁像碑”等胜迹。

郭玉的老师程高也是一位隐士医家,广汉(今遂宁县东北,或今射洪县)人。郭玉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

郭玉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为太医丞,治病多有效应。皇帝感到很神奇,为试验郭玉诊脉技术,使一手腕肌肤似女人的男子,与女子杂处帷帐中,令郭玉各诊一手,问郭玉此人所患何病。郭玉说:“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皇帝赞叹不已。

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但在为贵人治病时,往往疗效不很满意。皇帝诏问郭玉,郭玉回答说:“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反映了他在诊治疾病时全神贯注、对病人负责的精神。郭玉还分析了为贵人诊病的难处,他说:“夫贵者处尊高以临臣,臣怀怖慑以承之,其为疗也,有四难焉: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难也;将身不谨,二难也;骨节不强,三难也;好逸恶劳,四难也。针有分寸,时有破漏,重以恐惧之心,加以裁慎之志,臣意且犹不尽,何有于病哉?”这些论述指出了王公贵族的生活和思想行为对疾病诊治的不良影响,也科学地揭示了医生诊治不同社会地位的患者时的不同心理状态。他是继扁鹊之后又一个对医疗社会心理问题有深刻体认的医家。郭玉的医术、医德和对针灸与诊法的贡献,为当时朝野所叹服。

(资料来源: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