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认识中医 -> 调摄养生

论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发布时间: 2023-03-14 来源:未知
摘要:

蒋力生(江西中医学院)1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思想驱动的结果。道教的养生修炼之所以能持续二千多年而不间断,并且有那么多方士、道士前赴后继、无怨无悔,甚至如痴如醉地参与其事,其内在的动力就在于信道体真的宗教精神、重人贵生的价值取向和我命在我的主体意识。正是这些精神思想的指导,使得道教养生学的整个历史富具意义和价值。1.1信道体真对“道”的最高信仰和成仙的目标追求,始终是道教养生永不

蒋力生 江西中医学院 )

1 道教养生的指导思想

任何有意识的行为都是思想驱动的结果。道教的养生修炼之所以能持续二千多年而不间断并且有那么多方士、道士前赴后继、无怨无悔甚至如痴如醉地参与其事其内在的动力就在于信道体真 的宗教精神、重人贵生的价值取向和我命在我的主体意识。正是这些精神思想的指导使得道教养生学的整个历史富具意义和价值。

1.1 信道体真的最高信仰和成仙的目标追求始终是道教养生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道教一方面认为既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者又是自然、社会的最高法则。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人们只要了解自然之道理就能把握自然之情事。 另一方面道教还认为 广大无边亘古永存无所不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弥漫宇宙超越时空而又与时空并存即不仅存在于自然、社会也存在于人体之中。正因为人体是载道之躯生命与道长存所以人生既是道的体现也是道的归宿。因此信道之人既可以从宇宙、自然等大的方面体悟把握道的真谛也可从社会人事、甚至个体生命中去把握道的玄机整个人生就是一个悟道体道进而履道 的过程。正在这种宗教情怀的影响下道教中人发挥老子》“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失的意旨认定只要认识掌握了事物的规律和本性而不违背它就可以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地步进而实现生命与道的合一。后来道教发展了这种思想混元妙真经指出人常失道非常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人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即修道者不要忽视生命的调养而养生不要忽视道的主宰。从此道教养生成为履行道教信仰的行为方式。 道教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最终成为妙合自然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仙人、神人。为达此目标道教徒在修炼的过程中不仅把炼养的行为作为实现宗教信仰的神圣任务而且更加自觉地用心体悟生命现象的各种细微变化有意识地感知领悟生命的奥妙。尽管闻道有先后得道有多少悟道有深浅但每一个道教炼养者都深信不疑神仙可学长生可期。后来嵇康养生论虽然不同意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的观点认为神仙只是禀受了异常的精气自然天成不是积久学习可以达到的但是他也承认只要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这样 就使道教养生从成仙不死的虚幻目标回归到延年益寿的现实中来使道教养生更趋于理性的发展[ 2 ] 

1. 2   重人贵生 重视生命追求人生快乐自由的价值取向始终是道教养生永不颠覆的意志航标。与世界上其他宗教相比道教是最重视现世生命的宗教。道教成立之初就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万物人为贵的思想尤其是充分吸取了先秦杨朱学派贵己我轻物重生的合理价值观并由此构建起以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和养护生命为核心教义的道教生命伦理学。首先道教认为天地造化万类竞争而人为万物之灵最为宝贵。如素问 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妙真经:一切万物人最为贵。葛洪抱朴子 陶冶造化莫灵于人。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也说禀气含灵唯人最贵。人所贵者盖贵为生。其次道教认为人是万物之灵的人而且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

太平经: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直接提出仙道贵生的主题指出道教生命智慧的突出特点就是贵生即重视生命。道教的全部教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主题而展开的。即便是修炼成仙也要以现世的生命为基础。

太平经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正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珍惜生命就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太平经告诫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魏晋时道教学者葛洪发挥吕氏春秋》“重己的思想指出:生之于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

人类既然如此高贵生命又是这样重要好生乐生全生自然就成了道教基本的人生态度。好生就是纯守天道去凶远害不开杀伐。乐生就是达人知命乐天不忧生死齐物。全生就是自爱自养全形固神长保其身。正是这种贵生思想和神仙信仰的结合才孕育产生了道教一系列的养生理论、原则和方法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道教养生学。

1.3  我命在我强调对生命的自我控制、调节充分发挥生命原理的主体意识始终是道教养生永不消蚀的信心基础。受神仙信仰的支配道教不甘自然的束缚大胆地向生命挑战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口号 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个口号最早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龟甲文: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此后多有道书引述养性延命 录仙经 云我命在我不在天,真气还元铭、》 云: 我命在我不在天,悟真篇》“ 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固气还神九转琼丹论》“我命在我非丹不仙等。可见道教对我命在我这一命题的重视和推崇。这个命题在理论上分析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与儒家的生死有命富贵由天未知生焉知死等宿命论、不可知论的生命观相比道教我命在我的命题以非常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生命自我调节的主体意识和对神仙信仰的坚定意志。同时也反映了企图突破有限生命的超越精神。

第二既然生命可以自我掌控那么我就有充分的能动性对生命现象进行把握和调节。因而道教在以我为主的意识下各种修炼养生的法术层出不穷蔚为大观实质就是各个修炼者从不同层面、不 同途径、不同角度企图对生命进行调节管理的尝试。

第三我命在我 强调的是个体性即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因而道教的修炼多以个体为主没有太多普度众生的色彩。道教主张只要通过修炼无分男女老幼、贵贱贫富人人都可以成仙但是每个人闻道有先后成仙有早迟在修炼中对生命的感悟体认也不同。因而道教典籍中记载的养法术和炼养经验也有高低深浅的不同层次。

2    道教养生的主要原则

2. 1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主张。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这里的 是规律、原则的意思指的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和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自然 就是本来如此、本来这样、自己如此即事物自然而然的 一种状态。

所指称的是物质运动变化或人类社会及人本身存在的最佳状态。一句话道即是自然本身的呈现。

清静无为是老子为达到自然、实现自然而提出的态度和方法论原则。是指心境清明纯 洁是指心有守持不受外物扰动清静就是心 地朴素不为物累。清静主要就精神修养而言它既是精神修养的大法又是精神修养的境界。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顺从事物之自然不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避免破坏事 物发展的自然规律。

2. 2 趋利避害颐年尽数养护生命最重要的原 则就是发挥有利因素祛除有害影响。因此吕氏春秋尽数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毕 数之务在乎去害。顺应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的有利条件避免饮食、情绪或四时气候的有害因素始终是养生的根本原则。

颐养天年活到应有的寿限这是道教养生最平 实可行的目标。道教关于天年的概念以及寿限的规定是古人千万年经验的概括有相当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值得深入研究为现代人养生提供切实的标尺参照具有可供借鉴的操作性。

2. 3 阴阳平秘脏腑协调阴阳平秘是健康长寿的基本条件。素问 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道教养生认为人之生本于阴阳之气只有阴阳气机平和稳定既不亢盛也不衰少始终处于相对平衡安静的状态才能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平安。

2. 4 形神兼养众术合修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是精神意识的载体精神是形体生命的展现。形神关系不仅是古代哲学的论辩主题也是道教养生需要阐明的问题。只有明白形神的辨证统一关系才能形神不二彼此兼顾。所谓修性以得神,安心以全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

道教养生倡导多种方法综合运用以期达到全面调理身心的作用。老子提出摄生的理念虽然没有交代具体的方法但已涉及精神和形体综合摄养的基本问题。庄子不仅是养生一词最早提出 者而且较清楚地论及养生、缮性的许多具体方法刻意所载吹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等行气导引术在宥提出神将守形形乃长生的形神 兼养术反映了庄子综合调养的观点。道教创立之初盛行的炼养学派主要有行气、服食及房中三家。                                  

2.5 先天后天天人和谐先天禀赋与后天调养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天不足者可以通过后天调养来达到健康长寿先天禀赋不错如果后天失调也难保健康无虞后天调养是维护健康长寿的关键。此外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是人体的根本所在。因此道教养生特别注重脾与肾的关系或侧重补脾或侧重补肾或脾肾并重。

在天人相应观念的影响下古代养生追求的最佳状态是天人和谐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 沉浮于生长之门。所谓与万物沉浮就是强调与宇宙万类万物一起在生命的过程中升降出入彼此相安共同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