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将人体生命过程总结为生(出生)、长(成长发育)、壮(盛壮强健)、老(衰老减退)、已(死亡、生命终结)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发生都是以人体内脏及其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通过生命过程中各个阶段表现于外的相应特征而被人们认知的。《内经》根据医学的需要,运用了两种方法认识生命的过程。
一、肾精肾气的盛衰决定了人体的生命过程
中医学以保养肾精进行养生的医学目的为出发点,论证了肾精肾气的盛衰,是决定人体生长发育过程各个阶段的理论观点。中医学以临床实践观察和“近取诸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发现男、女两性的生长发育有不同的时间阶段,一是运用古代“术数”理论,二是结合女性发育和步入衰老年龄阶段和生殖、生育年龄衰退丧失均早于男性的事实为依据,于是分别以8岁、7岁作为男、女生命历程演变的基数,对两性生命过程进行了研究。此处突出了肾精肾气在生、长、壮、老、已各阶段的重要作用,但是肾所藏之精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五脏之精是支撑肾精盛衰变化的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同时也突出了“天癸”、“冲任”在人体生、长、壮、老、已各阶段的重要作用,还涉及到肾精肾气与天癸、肾精肾气与冲任、肾精肾气与五脏精气,肾精肾气、天癸、冲任与生殖的相互作用。可见《内经》是以五脏主藏精气的学术立场为基础和出发点,论证了肾脏精气的盛衰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
二、五脏气血是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五脏气血是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这一观点是在五脏为生命活动的根本理论基础上发生的,因此五脏气血的盛衰变化是决定人体生命的生、长、壮、老、已全过程的物质基础。当人体自出生到30岁时,内脏的气血是由弱渐盛的上升式发展。内脏气血由“始盛”趋向“盛满”,其机能活动也随之由“始定”逐渐发育到“大定”,与此相伴随的有“好走”、“好趋”、“好步”等生命活动外部特征。
生命活动自40岁左右开始,五脏的气血就会由盛极自然而然地开始衰减,于是表现为面容憔悴、腠理疏松、头发始白等早衰特征,此即“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意。自50岁以后,五脏及其气血等物质以五行相生之序依次减弱衰退。先自肝脏的气血开始减弱,功能衰退;约在60岁时心脏的气血等物质及其机能开始衰弱减退;约在 70 岁时脾脏的气血等物质及其机能开始衰弱减退;约在80岁时肺脏的气血等物质及其机能开始衰弱和减退,约在90岁时肾脏的精气血等物质及其机能全面衰弱和减退,约在百岁时五脏气血以及五脏所藏之神全面衰竭而渐至死亡(《灵枢·天年》)。
中医学虽然对生命过程的认识有7岁、8岁和10岁两种观察指数的差异,但是都十分重视五脏的精、神、气、血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说中医学所论的生命过程,就是人体自身脏腑的精、神、气、血盛衰变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