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本学科以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在中西医学相互交叉、融合中产生新理论、新方法为指导,探寻生命现象,进行中医药理论的现代表达研究为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成立于1980年代,由生理、细胞、病理、免疫、生化、药理、P3、中药化学、仪器分析等实验室组成,2014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规划,2019年通过验收。学科包含病证研究中心、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中心、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基础研究中心,其下的病理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药质量分析实验室、中药生物安全实验室4 个实验室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三级实验室。实验室配备700 余台仪器设备,其中10万元以上仪器104 台。
二、研究成果
1、代表性研究进展
本学科着重对肾主骨、证候病机辨识及生物学基础、方证相关和配伍规律、中医药防治病毒病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全国多中心、11383例冠心病发生发展全程的演变规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冠心病“痰瘀兼化”的病机演变规律,制定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规范,提出以病机辨识为核心的“诊病-辨证-识机-定策-立法-遣方-调药”中医辨证论治实践模式。较早建立了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动物模型、多种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及肾虚型、脾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脾肾两虚型骨质疏松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阐释早年不良经历所致精神障碍的“阳虚肝郁”证候基础;部分揭示了高脂血症和As 痰瘀互结证的内在机制,明确了传统方剂配伍的基本原则以及传统方剂配伍的效应特点。
2、学术成果
建设期间,作为牵头或主要完成人,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66 篇,其中被SCI收录论文51篇,获得发明专利14 项。
三、团队情况
学科由中医病证研究中心、中医方证研究中心和中医药防治病毒病研究中心组成,现有在编工作人员 29 人,其中研究人员23 人,高级职称17 人,中级职称5 人;技术系列6 人,主任技师1 人,副主任技师4人;博士生导师6 人,硕士生导师10 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基础)优秀人才1人,创新骨干人才2名。承担了90 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973课题1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4 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归国留学人员课题4 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 项。
四、研究方向
1、藏象及藏腑相关的基础研究。在“脾津痰湿”研究的基础上,以气化失序病机理论为指导,开展代谢性疾病认知及防治策略研究,以及“肾主骨”“肾齿相关”“脾肾相关”“肝肾同源”机理研究。
2、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在“肝风血瘀”研究的基础上,从痰瘀互结切入,开展冠心病、痴呆、情志病等的因-机-证-治研究,以及肝郁、肾虚相关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
3、方证相关以及方剂配伍规律的基础研究。以临床确有疗效的中药、复方为基础,开展中药药性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阐释中药配伍、炮制增效的机理。
4、中医药防治重大感染性疾病基础研究。构建安全、仿真的病毒替代模型实验模型,开展有效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和耐药菌感染的药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各实验室团队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