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分子生物学三级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设立的目标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不断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为研究手段,合理诠释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原理。在宋剑南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带领下,经十余年发展,已经形成稳定的科研团队和明确的科研方向。
二、研究成果
实验室成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医病机和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进行多角度的探索,为中医药防治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包括探索痰瘀互结病机的演进规律,扶正解毒法治疗脓毒症的机理,健脾化痰法防治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理。973计划项目“中医证候临床辨证的基础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研究揭示了冠心病“痰瘀兼化”的病机演变规律,制定了冠心病痰瘀互结证辨证规范应用流程与临床个体辨识决策路径,提出以病机辨识为核心的“诊病-辨证-识机-定策-立法-遣方-调药”中医辨证论治实践模式。实验室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他各级课题共计30余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10余项,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2项。发展了免疫炎症与脂质代谢的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重组了实验病理分析系统、细胞实验技术平台,以及具有创新培育的微循环动态观测与评价体系、基于微流控的纳米技术平台以及厌氧缺氧研究体系。
三、团队情况
实验室目前在编科研人员9人,研究人员7名,其中实验室特聘研究员1名,高级职称人员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副主任技师1人。承担了29项课题院级以上课题的研究工作,其中973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科技部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 项,在研经费400余万元。
四、研究方向
1.中医病机理论科学内涵诠释
辨识病机是辨识证候的前提和基础。本实验室相关人员综合运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围绕动脉硬化、骨质疏松等常见慢病,开展痰瘀互结、肾齿相关、五行乘侮等病机理论的科学内涵诠释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中医治则治法科学内涵诠释
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中,治则治法的确立是从理论转化为临床实践的一个关键步骤。本实验室相关人员从分子免疫、蛋白组学、基因多态性角度,围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慢性心衰、脂肪肝等临床常见疾病,不断深入解读扶正祛邪、祛风除湿、健脾除湿等治则治法的现代科学原理。
实验室主要骨干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