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中药分析实验室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方证研究中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超高分辨质谱仪、Thermo Fisher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 快速高分离度液相色谱仪,GCMC-QP2010PLU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Agilent 1200制备液相色谱仪、焦磷酸序列分析仪、全自动蛋白质印迹定量分析系统、微透析样品在线电化学分析系统等大型仪器,各提供药学相关检测和新药开发服务。
二、研究成果
基于药效物质基础、入血成分药代动力学以及肠道菌群-机体互作机制,开展中药、方剂配伍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完成所自主选题6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从辅料、中药及方剂物质基础、生物活性以及炮制前后对机体代谢调控差异机制、饮片炮制前后物理性质变化角度,开展炮制对方剂功效影响的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项,完成所自主选题3项。基于机体代谢扰动标志物及标志物作为生物驱动因素的中医方证机理研究,围绕内分泌、代谢等相应病症,开展方证机理研究,提出了“肠道首过对中药药效的增效作用”,完成所自主选题2项。实验室成立至今,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5项。
三、团队情况
实验室最初成立于1980年,2005年由从事中药化学、分析、制剂、药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新的实验室。实验室目前共有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人,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5人拥有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人。实验室曾承担各级国家/省部级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0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子课题3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课题1项,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4项,横向课题500余万元。
四、研究方向
实验室承担的“方证相关规律及内涵研究”、“中药炮制理论”、“临床成果转化的关键技术问题”等内容已列入基础所“十四五”发展规划。
方向一:以老年病、情志病为切入点,选择代表性方证,研究中医“方证相应”的诊疗模式,验证与完善辨证论治方法体系,梳理其随证用方、随证加减的方剂配伍规律。
方向二:揭示在炮制过程中辅料与中药有效成分的协同增效机制;深入研究炮制前后中药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的变化,建立具有个性特色的饮片质量评价及控制方法;开展肠道菌群和机体代谢研究,科学阐释中药炮制增效的分子机制。
方向三:基于超分子体中药配伍规律研究、临床成果转化的关键技术问题。
基础所中药分析实验室全体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