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主任:王克林,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二届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病毒性疾病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连续主持完成“十一五”与“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留学归国人才择优资助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2项。发表译著等著作9部,发表论文43篇,SCI论文2篇。
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基础研究中心,简称“病毒中心”,由前身为中国中医研究院P3实验室,以及辅助实验室组成,共360m2,设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开展中医药干预艾滋病毒和流感病毒感染基础研究,病毒中心现有6人: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与助研各1人。首任主任卢长安研究员,现任主任王克林研究员。
1、P2实验室建立:1995年底建成并通过卫生部验收,引进HIV病毒(卫疾控二发[1995]第041号),开始中医药抗HIV实验研究,创建了可靠的抗HIV方药的技术手段,规范的操作程序,高等级生物安全的防护措施,严格的管理制度;并连续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科技部社会公益发展基金项目,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
2、迎战SARS疫情,参加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4月25日,按照国家四部委和“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有关“SARS实验室”的一系列新要求,对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检修与改造及设备升级,并于同年5月16日通过全国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织的专家验收,在全国率先达到了SARS实验室标准,获得了验收专家的高度评价。实验室因此命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BSL-3实验室,同时提出包括高等级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规划;同年6月2日,引进SARS毒株,启动并完成抗SARS中药筛选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冠状病毒研究的单位之一,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一项“抗非典优秀集体”、两项“抗非典标兵”和两项“抗非典勇士”荣誉称号,并为进入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发改高技[2010]1705号)提供基础。
3、病毒中心建设与发展:实验室2005年在北京市备案,2007年科技体制改革后,实验室由70m2扩建至360m2,装备由216万元增至686万元,建成“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基础研究中心”,并进行标准化建设。
实验室2009年7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验收——中药生物安全实验室(TCM-2009-384)并通过随后的再评估。成为中医药行业首批38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唯一拥有高级别生物安全制度的实验室。
实验室2010年8月由国家发改委认定为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内实验室(发改高技[2010]1705号),开始高级别生物安全制度完善工作。因此,为中医药行业应对新冠疫情,直接申报新建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重要基础;同时此期间又连续主持完成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留学归国人才择优资助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中医药防治HIV等病毒性疾病项目多项,进一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