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至1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全国第十六次学术年会暨“新时代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创新研究”学术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以下简称中基分会)、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以下称基础所)共同承办,《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社协办,旨在探讨新时代中医理论传承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医基础理论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国医大师王琦教授、王庆国教授、翁维良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司长周杰,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中基分会主任委员张光霁、秘书长朱爱松、原主任委员王昌恩、乔明琦,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李鲲,基础所所长杨金生、纪委书记徐世杰、全国名中医周超凡、原所长潘桂娟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300余人现场参会,线上观看视频直播人员超1.02万人次,图片直播近12万次。
杨金生代表承办单位向参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委员代表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他强调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丰硕成果和亟待解决的发展问题,期望与全国兄弟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携手,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发展,发挥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杨金生致辞
张光霁主任委员介绍了中基分会的发展及分会委员的工作,号召各位委员加强凝聚力,积极参与研讨会议,丰富学术交流的形式及内容,为创新中医基础理论理论和学科发展添砖加瓦。
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张光霁致辞
李鲲结合党和国家的政策,及当前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强调了中医基础研究的关键地位。从病因病机研究、中药抗病毒研究、纳米中药技术应用等多个方面总结了基础所在基础理论方面做出贡献及取得优异成绩,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支撑作用,提升研究水平,推动学科与人才建设,加强多学科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现代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李鲲致辞
陈俊峰指出,中医基础是中医的“根”和“魂”,揭示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他希望中基分会坚持党建和学术双引领,树立新的导向,做好中医药传承,推动中医基础的创新研究。陈俊峰副秘书长代表中华中医药学会为新当选的中基分会副主任委员曹继刚教授、徐世杰研究员颁发了证书。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陈俊峰讲话
陈俊峰为增补副主任委员曹继刚、徐世杰颁发证书
周杰从政策背景、科技产业概况、思路举措三个方面对我国在中医药发展科技创新方面的政策进行了解读,对近十年来政府报告中关于中医药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要推动中药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以“标准为本、质量优先,创新引领、产业赋能”的原则加速推进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司长周杰讲话
本次大会学术交流以特邀报告、专家报告等形式举行。
王琦在题为《建立中医现代化理论体系》的特邀报告中总结了中医理论面临的问题,高度概括了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定义、框架和内涵。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作特邀报告
国医大师王庆国作《从柴胡桂枝汤看〈伤寒论〉对〈内经〉学术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的特邀报告。
国医大师王庆国作特邀报告
翁维良在题为《中医活血化瘀治疗疑难病》报告中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为例,强调了健全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活血化瘀治疗心肌梗塞反复发作、冠心病合并血友病的典型病例。
国医大师翁维良作特邀报告
乔明琦、郑洪新、张光霁、黄灿华、邢玉瑞、朱爱松、章文春、徐世杰、孙学刚、陈刚等十位专家作为大会报告人,分别就现代中医肝藏象与情志致病新理论创建、“肾藏精”藏象理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瘀毒与微环境调控、氧化应激与氧化还原信号调控、中医“脉”概念框架研究、从心脑相关论冠心病的因机证治、中医气学说研究思路与方法探析、从口服耐受探讨“以脏补脏”治疗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理、肿瘤正虚病机探索、从越鞠丸快速抗抑郁前沿研究到病机新认知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展示了中医基础理论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会议还设立了青年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李宁、潘志强、高明周、于淼、张硕、秦中朋、孙一珂等七位青年学者分别就中医药防治病毒性疾病非生物安全级别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双侧卵巢切除大鼠下丘脑-垂体的转录组学特征及二仙汤的整体调节效应、肝藏象与脑科学:聚焦PMDD发病与Gabrb2功能机制、中医情志病研究、癌毒病机理论与瘀毒病机理论的异同分析、刍议肝失疏泄致认知功能衰退前瞻记忆下降中医病机、论系统中医调治是中医临床防治疑难和复杂性疾病的精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进行了报告,展现了青年学者的创新精神和学术水平。
本次会议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为推动中医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医学术影响力,培养中医后备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础所徐世杰作报告
山东中医药大学乔明琦作报告
辽宁中医药大学郑洪新作报告
中国抗癌协会中医整合胃癌专业委员会黄灿华、张光霁、孙学刚作专题报告
陕西中医药大学刑玉瑞作报告
浙江中医药大学朱爱松作报告
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作报告
暨南大学陈刚作报告
(经典与学术流派研究室 潘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