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1936-),浙江省平阳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当年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所工作,1985年调到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筹建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并任主任。工作初期拜广安门医院著名老中医杨树千先生为师,杨老为丁甘仁弟子,并对《丁氏医案》著作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许多临床经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保健医师。曾为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八、九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中医专业委员会主任,2010年荣获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现任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特别顾问、中国医促会中老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评审组成员、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审评委员、国家科委秘密技术审查专家组专家、《中国中药杂志》、《中国执业药师杂志》副主编和10多家医药杂志编委。
在中药研究所工作期间,主要从事中药、方剂的文献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相结合及中药毒性、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并努力做到融会贯通,积极把相关知识运用于中医临床。20世纪70年代周超凡参加《全国中草药汇编》的编写工作,主要负责中药药理和中医临床部分的编写。调入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后,主要从事中医治则治法的学科建设,进行古今中医治则治法的文献、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对失眠、血管性头痛、高血压病、糖尿病、支气管炎做过认真的临床研究,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代表著作有《历代中医治则精粹》、《中医治则学》、《周超凡临证用药经验集锦》,发表论文近百篇。
学术思想和成就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中医治则的研究
编写《历代中医治则精粹》,带领研究人员先后查阅中医书籍300余种,在有关著作中比较、琢磨、推敲。在类似著作中认真选择、提炼的基础上从中选取300余种医籍,主要摘录历代中医治则的精要,采撷汇集中医治则医话之精华。先后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和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发起并主持召开了第一至第七届全国中医治则治法研讨会。1985年周超凡从事治则治法的研究,组织全国力量,构建学科体系,从1986年首届中医治则研讨会开始,在周老的带领下通过各级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中医治则研究在治则文献、概念、层次、基本内容以及临床治则治法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中医治则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提出中医治则的多层次性:治病求本为最高层次;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为中间层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调理脏腑,调理气血,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坚者软之,郁者散之为过渡层次。
2、对辨证、辨病、辨证施治与辨药的研究
①辨证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是对疾病临床表现及其动态变化的综合认识,体现中医证因脉治、理法方药的系统性。尤其在辨病较困难的情况下,有时可通过辨证取得疗效。急则治其标,即中医治疗疾病首要是对主症治疗。②辨病治疗的确定性和特异性,即“先辨病(包括中医的疾病和西医的疾病)后辨证的治病模式,有利于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全过程进行全局把握,是从纵向观察疾病的;辨证论治是指疾病每一阶段,从横向观察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纵横交错在一起看得更清楚,也有助于中药的临证应用和提高疗效”。③特效药的使用,即中医特效药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无论辨病论治还是辨证论治,加入中药特效药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④药性理论与现代中药药理相结合,即传统药性理论与中医临床诊治理法方药的一致性,现代药理毒理与现代医学诊治的一致性,各有所长,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临床用药增强准确性和针对性,切合临床实际运用。⑤辨证论治的发展方向,即当代中西医多种医学并存,且西医已成为世界主流医学,中医药发展并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条件的中医最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临床上中西医结合,辨证、辨病、辨药(现代药理药效),辨证论治、合理辨药,以达到精准用药,减少毒副作用最佳治疗效果。他研究偏头痛,开发的息风止痛颗粒就是反映他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范例。
3、心系众生,全力推进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
周超凡心系患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时关注人们的用药安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日益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为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需要对那些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进行再评价工作。药品再评价工作在国际上是药品监管的重点,在我国药监工作中也占重要位置。周超凡曾通过政协提案呼吁中药注射剂上市再评价刻不容缓。先后发表十多篇论文对中药注射剂组成、制备工艺、鉴别、含量测定以及药物经济学、功能主治、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对朱砂、雄黄的药用价值及安全性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对人工牛黄、麝香提出一些看法,这些观点对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