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以下简称“基础所”)“知要讲坛”第二期“中医生命理论与实践”暨中国中医科学院2024年院级继续教育项目“中医道统的承续与开新:经典理论与应用培训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全国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交流活动。
“知要讲坛”旨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精神,秉承《黄帝内经》“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基本理念,广邀中医药理论研究及相关领域的名师大家传道解惑、交流共进。
在“知要讲坛”第二期活动中,来自江西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天文馆、重庆中医药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绍文堂(杭州)国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和针灸所的专家,就中医生命理论主要范畴、关键概念及天文历法背景等话题进行充分交流,为中医生命理论认知和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基础所刘丽梅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认识好、发掘好中医药这一瑰宝,切实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理论,是举办本次活动的深意所在。”近20年来,基础所基于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行业专项、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等重点科研项目,形成了切实、稳定、深入合作的全国性研究团队,出版了系列中医理论研究标志性成果。“十四五”以来,基础所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中医理论守正传承诠释研究”,充分遵循中医理论传承规律,总结提炼中医理论研究思路与方法,深入发掘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思想与概念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
在随后的主题报告中,江西中医药大学章文春教授作《中医内证体察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报告,指出内证体察通过气功锻炼内向性运用意识,认识、查找人体生命的内在状况及其变化,其对人体健康、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于智敏研究员作《中医视域下的“性命”理论》报告,从传统文化中的“性命”概念作为切入点,对“性命”和“生命”进行多维度探讨,为现代中医生命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南京中医药大学郑晓红教授作《生命历法与健康医学》报告,从《内经》干支历法的演绎出发,诠释了人体与自然共气化、共阴阳的生命观,提出健康医学要重视从天而养、从天而治,这对养生、防治疾病等大有裨益。
北京天文馆肖军研究馆员作《对<黄帝内经>中“三阴三阳”概念的天文解析》报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古人利用各种基础天文学方法定义三阴三阳及阴阳离合的开阖枢与自然天文现象的关系,阐释了基于天文背景的中医生命认知,赋予给抽象阴阳概念以实性内容,提供了可重复的科学基础。
下午进行了圆桌学术会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吴新明博士主持。上午四位主讲专家及重庆中医药学院李艳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杨芳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禄颖教授、绍文堂(杭州)国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黄拓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杨峰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所李海玉研究员与陈曦研究员参与学术交流探讨。
“知要讲坛”第二期成功举办,对促进学术交融与合作、培养新时代中青年中医理论研究人才、宣传和推广增强学界对中医理论的认知和信任,以及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知要讲坛”第三期活动预计在十二月中下旬举办。
(供稿:王常煜 陈 曦)